建设永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信息来源:《求是》   2022-06-02 14:56:45    浏览量: 9964   编辑:黄思嫚 0
摘要:

建设永续发展的美好家园


新华社记者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2021年4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不仅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而且可以推动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这样概括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个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正在从蓝图变为生动的现实。

  高瞻远瞩:建设生态文明求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赛事期间,“冬奥蓝”、“北京蓝”得到国内外一致赞誉。

  对很多人来说,十面“霾”伏、雾霾锁城还是不远的记忆。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改革开放以后,党日益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仍然是一个明显短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各类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呈高发态势,成为国土之伤、民生之痛。如果不抓紧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必将付出极其沉重的代价。

  “我对生态环境工作历来看得很重。在正定、厦门、宁德、福建、浙江、上海等地工作期间,都把这项工作作为一项重大工作来抓。”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这样说。

  2005年8月,在浙江省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高度评价余村关停矿山、封山育林、保护环境的做法,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20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到余村考察调研,对余村发展绿色经济的做法给予肯定:“实践证明,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为代价,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特征。

  党中央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文明发展规律的深邃思考。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大成果,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审视工业革命以来自然生态系统的巨变,把脉生态与文明之间的关系,深刻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加强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作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这充分体现了我们对生态文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了生态文明建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坚持绿色发展,迸发出新的活力。

图为江西省萍乡市将治水与绿化相结合,沿萍水河打造的萍水湖湿地公园。 新华社发 李桂东/摄


  2018年5月,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正式确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系统回答了“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把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人民群众追求高品质生活的共识和呼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需求更加迫切。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我们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绿色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环保、更加绿色的发展,则是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赴地方考察调研,生态文明建设始终是一个重点。

  在广西桂林考察漓江阳朔段后,总书记强调把保持山水生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深入推进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杜绝滥采乱挖,推动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系统持续优化、整体功能持续提升。

  在云南滇池岸边,总书记详细询问滇池保护治理和水质改善情况,强调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决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必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更加自觉地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在内蒙古阿尔山林区、在秦岭深处、在长江之畔、在黄河岸边……祖国的山山水水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心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情怀。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将绿色发展等新发展理念转化为一系列政策实践,引领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新认识,不断开创生态文明的新境界,为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进行了深入探索,作出重大贡献。

  绿色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频现身鄱阳湖永修松门山水域。

  2016年1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召开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明确提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勾画了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宏伟蓝图。

  从2021年1月1日零时起,长江流域重点水域开始实行10年禁渔。数十万渔民告别在水里讨生活,不少人自愿成为母亲河的“守护者”。

  长江大保护是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思想、法律、体制、组织、作风上全面发力,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开展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

  党的十八大以来,污染治理力度之大、制度出台频度之密、监管执法尺度之严、环境质量改善速度之快前所未有。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要求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多项改革方案,从总体目标、基本理念、主要原则、重点任务、制度保障等方面对生态文明建设进行全面系统部署安排。

  党组织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生态补偿制度、河湖长制、林长制、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等制度,制定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制度建设成效显著。

  以法治理念、法治方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近年来,我国制定修订一系列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基本形成生态环境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基本实现各环境要素监管主要领域全覆盖。

  其中,2014年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引入了按日连续罚款、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公益诉讼等措施,被称为“史上最严”的环境保护法。自2015年实施以来,在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坚持系统思维——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为了确保青山绿水常在、各类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他多次强调要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

  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加强大江大河和重要湖泊湿地及海岸带生态保护和系统治理,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力度,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2021年,大象成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网红代言人”。中国政府和人民一路护送云南大象北上及返回之旅,赢得国际社会的充分肯定。

  2021年10月12日,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保护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涵盖近30%的陆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种类。”

  我国探索建立生态保护红线制度,生物多样性保护得到加强,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占到陆域国土面积的18%。

  随着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的持续推进,不毛之地变成绿洲,黄土高坡披上绿装,中国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增长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积最大的国家。截至2020年底,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3.04%,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1%,湿地保护率达到50%以上。

  保护生态环境必须坚持民生优先——

  党领导着力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全面禁止进口“洋垃圾”。开展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坚决查处一批破坏生态环境的重大典型案件、解决一批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塞罕坝林场建设者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2022年4月13日,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境内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迎来降雪,这是无人机拍摄的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雪景。 新华社记者 杨世尧/摄


  “当前,重污染天气、黑臭水体、垃圾围城、农村环境已成为民心之痛、民生之患,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老百姓意见大、怨言多,甚至成为诱发社会不稳定的重要因素,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好这些问题。”在2018年5月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明确部署。

  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及集群,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城市污水管网建设快速推进,不断提升污水处理能力;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一系列切实举措,推动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017年至2021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细颗粒物浓度下降25%、优良天数比例上升4.9个百分点,重污染天数下降近四成。全国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上升至84.9%,劣Ⅴ类水体比例下降至1.2%。全国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双双超过90%。

  2015年,《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印发,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正式建立。2019年,《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规定》开始施行。督察这把利剑,推动解决了一大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守护着祖国的绿水青山。

  “十三五”时期我国成为世界上污染治理力度最大的国家,推动污染防治的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生态环境获得感显著增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绿色底色和质量成色。

  2021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总书记强调,要巩固污染防治攻坚成果,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面向未来:共建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

  春回大地,万物更新。

  2022年3月30日上午,北京市大兴区黄村镇的植树点,习近平总书记接连种下油松、碧桃、白玉兰、海棠、小叶白蜡等多棵树苗。

  10年来,这个与春天的“绿色约定”,习近平总书记总是率先垂范,不断赋予绿化新内涵。

  今年,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中出现了一个新表述——“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现在应该再加上一个‘碳库’”,要求“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科学开展国土绿化,提升林草资源总量和质量,巩固和增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建设绿色家园,是全人类的共同梦想。

  我国已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主张加快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共建清洁美丽的世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2021年,我国清洁能源消费量占比达到25.5%。我国成为世界利用新能源第一大国和世界节能进步最快的国家,基本扭转了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


近年来,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依托优良的风光资源,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示范岛建设。

目前投入运行的海上风电项目和长大涂滩涂光伏项目总装机容量超50万千瓦,预计年发电量超10亿千瓦时,成为宁波绿色低碳转型的样板,积极助推浙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图为象山县长大涂滩涂光伏项目。 新华社记者 徐昱/摄


  我国大力植树造林、推动国土绿化,增加生态碳汇能力。近10年来,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净增13.75亿吨,达92亿吨。

  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与气候治理,作出力争二〇三〇年前实现碳达峰、二〇六〇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庄严承诺,体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中国承诺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远远短于发达国家所用时间,需要中方付出艰苦努力。”习近平总书记说。

  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1+N”政策体系陆续发布。

  我国在沙漠、戈壁、荒漠规划建设的4.5亿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规模为历史上最大。在青海,中国广核集团德令哈200万千瓦光热储一体化项目已经开工;在内蒙古,今年将强化“风光氢储”4条重点产业链的发展,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在甘肃,到“十四五”末新能源装机将超过8000万千瓦……

  建设绿色家园,是我们持之以恒的不懈追求。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持续向好,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根本改善不可能一蹴而就,仍然需要付出长期艰苦努力,必须锲而不舍、驰而不息。”

  2021年11月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印发实施,对“十四五”时期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全面部署。《意见》明确提出,要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为工作方针,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

  未来几年,我国将以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为主攻方向,继续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力争在重点区域、重要领域、关键指标上实现新突破。

  建设绿色家园,呼唤你我共建共享的绿色生活方式。

  “每个人都是生态环境的保护者、建设者、受益者,没有哪个人是旁观者、局外人、批评家,谁也不能只说不做、置身事外。”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把建设美丽中国转化为全体人民自觉行动。

  以公交、地铁为主的城市公共交通日出行量超过2亿人次,骑行、步行等城市慢行系统建设稳步推进,绿色、低碳出行理念深入人心。

  从生活垃圾分类成为生活新风尚,到少用一张纸巾、少用一次性筷子,力行一次“光盘行动”……“节俭风”吹进千家万户。

  人们踊跃参与义务植树,义务植树的尽责形式也扩展到抚育管护等八大类50多种,“云端植树”、“码上尽责”让随时、随处、随愿尽责逐步变为现实。

  越来越多的绿色,正在点亮中国人的生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的绿色发展之路一定会越走越宽广,永续发展的美好家园将越来越美丽。


执笔:高敬 侯雪静


汕尾一线网 版权相关声明:
① 本网欢迎各类媒体、出版社、影视公司等机构与本网进行长期的内容合作。联系方式:18138138798
② 在本网转载其他媒体稿件是为传播更多的信息,此类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果本网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益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网联系,本网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尽快妥善处理。联系方式:18138138798
③本网原创新闻信息均有明确、明显的标识,本网严正抗议所有以“汕尾一线网”稿源的名义原创新闻信息转载行为,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频道精选

汕尾体彩开展行风专项治理工作
汕尾体彩开展行风专项治理工作

为进一步推进体彩系统行风建设工作,近日,...[详细]

【责任】汕尾体彩开展2023年竞猜型...
【责任】汕尾体彩开展2023年竞猜型...

5月22日,汕尾市体彩中心特邀北京中体彩...[详细]

汕尾体彩商业综合体展示体验中心火热征...
汕尾体彩商业综合体展示体验中心火热征...

为增强体育彩票的社会影响力,拓展品牌营销...[详细]

汕尾召开2023年全市体育彩票工作会...
汕尾召开2023年全市体育彩票工作会...

为贯彻2023年全省体育彩票工作会议精神...[详细]